辨莫大于分,分莫大于礼,礼莫大于圣王。
又谓象三材四时,一闰再闰,愈浅末矣。注释: 1.[清]黄宗羲:《水心学案上》,《宋元学案》(卷54),《黄宗羲全集》(第五册),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,第106页。
圣人非罔民以自神者,而学者多异说,不知过也。叶适说: 按易之初一画,卦分而为十二,二卦对立而为六十四,画之始终具焉。然言日月相推而明生者,是不知明之所由生。至庄列始妄为名字,不胜其多,故有太始太素未始有夫未始有无茫昧广远之说,传《易》者将以本原圣人,扶立世教,而亦为太极以骇异后学,后学鼓而从之,失其会归,而道日以离矣。20 《彖》对天道的这些阐述,虽然仍只是天道的部分特征,天道本身的完美尚超溢出圣人的阐述,故仁者、智者也难以完全体察天道,但仁终究是仁、智也终究是智。
叶适进一步指出: 自老聃为虚无之祖,然犹不敢放言,曰无名天名(地)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而已。今《传》之言《易》如此,则何以责夫异端者乎?至于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响,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,真卜筮之所为,而圣人之所黜尔,反以为有圣人之道,可乎?22 这便是明确指出了程朱易学所寄望于依据《系辞传》的论说来建构拒斥佛教的理论,只能是援佛入易,完全自乱于孔子所阐明的易道,或者是流于圣人所黜的卜筮。如果放纵自己,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,人就会被物控制住,丧失自己的独立性、主体性、能动性,而成为物的奴隶。
辅助当然要有动作、行为,但不敢以自己的私志、嗜欲去干预事物,不仅要遵循事物本然之理,还要看所依靠的环境、条件是不是成熟。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是无所作为。当今社会上女性的作用日益凸显,人们常常用阴盛阳衰来评说,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阴盛阳衰,实际上是阳盛阴衰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春生夏长秋收冬藏,今年是春夏秋冬,明年还是春夏秋冬,后年还是春夏秋冬,天没有言语,但一年四季的运行、万物的生长都有常,这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诚。
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。人本主义蜕变成了人类中心主义。
人们没有想到,人要决定一切,结果人却被一切决定了。九窍之有职,官之分也(《管子·心术上》),所以无以物乱官,毋以官乱心(《管子·心术下》),君子役物,小人役于物(《荀子·修身》)。老子反复讲柔弱胜刚强(《道德经·第三十六章》)、弱者道之用(《道德经·第四十章》)的道理。我们现在的一切问题,归根结底在于对抗自然、违背自然,让它服从人的私志、私欲。
(《论语·泰伯》)这个天不仅仅指天,而是指天地,中国文化常常将天地合在一起简称天。圣人按照天的神道诚来教化民众,天下就太平了。子贡曰: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,何先?曰:去兵。这一说法在《周易·观卦·彖传》里也可以得到印证: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。
水也能够包容万物,它没有自己的形状,而是随器赋形。孔子说:大哉尧之为君也。
水总是往下流,普润万物,从来不居功自傲,要求回报。原来是上帝决定一切,现在是人决定一切,自然界万物都要听人的主宰,人取代了上帝。
这里的神不是造物主,是阴阳不测之谓神,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(《周易·系辞上》)。《中庸》里讲:诚者天之道也,诚之者人之道也。人要保持品德,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。过去,大家总是觉得中国的哲学理论中缺少人定胜天的思想,于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找。(《西铭》)所谓民胞物与,就是说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同胞,与就是类,物我是同类的,皆为天地所生之物,所以人不能去做天地的主宰,反而要向天地学习,只有德行跟天地一样,才可以成为圣人。儒家讲以天为则,道家讲道法自然。
拿人类与整个自然来说,如果说整个自然是阳,人类是阴,现在人要去征服自然,人就变成阳了。子曰: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
要想天人合一,首先要搞清楚天有什么样的特性,天有什么样的德,人有什么样的特性,人怎么与天相合?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以后,才能来谈人怎样天人合一,怎么效法天地。治理一个国家没有诚信是不行的,交朋友没有诚信也是不行的。
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诚是天道的诚信,按照诚去做就是人道,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。在这里,自然不是指所谓的自然界,而是本然。
这种变异是造成后来很多问题的根源。其实,无为者非不为也,若吾所谓无为者,私志不得入公道,嗜欲不得枉正术,循理而举事,因资而立功(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),而总起来讲是权自然之势(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)。天地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恶反而舍弃一些东西,天上的太阳、月亮、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,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日月无私照(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),天地的广大无私,广阔包容,是人们首先应该学习的品德。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,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,这就是诚。
赞颂了小草的生命力之顽强,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。《论语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 子贡问政。
中国的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我管理,是向内要管住自己,不仅要管住自己的感官,更要管住自己的心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
人类是阴,就应该顺应自然。所以孔庙用德配天地德侔天地来赞扬孔子。
我们一定要尊重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,顺应万物的内在本性。所以说,自然无为恰恰是最积极的有为。孟子也说:诚者天之道也,思诚者人之道也。他们看到神本文化束缚了人类理性的能动力量,阻碍了社会的发展,而人本主义可以让人从神的脚下站起来就是绝对的好,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在中国文化中,神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万物的变化,一点神秘主义都没有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其实,荀子也强调天人合一,明天人之分,是为了更好地天人合一。这也就是老子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(《道德经·第六十四章》)。
人只有管住自己的心,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,因为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圣人按照天的神道诚来教化民众,天下就太平了。